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使命型政党与时代领导力———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初心回眸

秦德君
摘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主线。“洋务运动”的技术图强、“戊戌变法”的局部改良、“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民主革命是中国近现代史的沉痛教训,昭示了开辟新的中国革命道路的必然逻辑。这一任务历史性地落到中国共产党人身上。毛泽东提出“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标定了中国革命的目标,包含了诸多结构性变革内容。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划时代的创举,世界大势、客观现实是其坚实基础。新时代统揽“四个伟大”是践行初心使命的伟大实践。在百年奋斗的基础上创造新的辉煌,更好地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是使命型政党的历史责任。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使命型政党;新中国;新时期;新时代
 
 
中国共产党百年战略引领
贺善侃
摘要:中国共产党战略引领起着根本性的、决定党的战略方向的关键作用。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上,党的历代领袖,以及党的各级领导者历来重视发挥战略引领作用。除具备战略的所有基本特征外,中国共产党的战略引领还有一个鲜明的根本特征———人民性。战略目标引领、战略方法引领、战略规划与策略引领,是战略引领的三个主要环节。保持战略定力规律、战略思想向执行力转换规律、战略引领遵循辩证思维规律、以战略胆识和勇气为条件规律是战略引领的四条主要规律。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战略引领;人民性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LAST2021&filename=DHDS202102002&uniplatform=NZKPT&v=Zu0kmeQq8t_CGKdi4fGuU6BM3ySgPFi9V9Dt5LSoUtRmunx0uZPEk0hkqMYCbuPv

 

早期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价值意蕴———基于《德法年鉴》时期的文本研究
潘宁,陆亭君
摘要:《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以人民立场为根本立足点,由对宗教的批判转向对现实生活的批判,从研究政治解放深入到探索人类解放,其人民主体思想的理论意蕴具体地展现在这一时期“两个转变”的逻辑进路中,主要通过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论犹太人问题》文本中因循三重逻辑表达:以历史材料作支撑,强调人民在政治与社会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在批判市民社会的资产阶级人权时提出人类解放;以无产阶级为人类解放的主体力量,指明人类解放的现实路径,以表达鲜明的人民主体思想。虽然该时期的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尚处于形成初期,但其中蕴藏的理论价值为促使马克思向唯物史观的探研提供了契机,同时也为探索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发展夯实了思想基础。因此,基于《德法年鉴》时期的文本研究,呈现早期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价值意蕴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人民主体
 
论马克思的反贫困思想及中国化特质
王文臣
摘要:马克思的反贫困思想产生于对市民社会贫困问题的批判性论述。他指出市民社会的贫困根源在于资本私有制,且以劳资对立或贫富分化表现出来。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切入点,马克思展开了对上述贫困根源的系统阐释,结论是在资本私有制的外壳与社会化生产之间的不相容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灭亡的前提下,走向“所有人的富裕”。在总结当代中国决胜脱贫攻坚取得的理论成就时,既要反映对其马克思反贫困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也要突出它的中国化特质。这种特质主要通过科学处理好决胜脱贫攻坚与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根本制度的优越性与具体政策的发展性、经典马克思理论观点与“中国道路”的特质等方面的关系体现出来。
关键词:马克思;反贫困;资本私有制;脱贫攻坚;人类命运共同体
 
从党章的历史沿革看百年大党的辉煌历
郑迎,李谦
摘要:研究聚焦历次党代会对党章的制定修改,从党史中探究党的成功之道。通过系统梳理、深入探究,从中不难获得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四个层面的重要启示。一是明理,从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中明白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二是增信,通过历史比较分析的方法,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从而自觉增强信仰信念;三是崇德,明确了党章的功能地位和时代特色,自觉把党章作为根本依据和标准来加强党性修养;四是力行,通过学习增强党员意识、党章意识、宗旨意识,做到悟思想办实事。通过党章的历史沿革,总结发现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关键在于六个方面的重要坚持,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关键词:党章;历史沿革;百年大党;成功之道
 
高校红色文化传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以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色长廊”品牌为例
苏长恒,任园,于小越,罗海旗,张敏,王治东
摘要:红色文化的传承离不开空间维度。建构红色文化空间具有深层次的理论生成性和意识形态性。作为高校红色文化空间建构的品牌项目,红色长廊依托其内在的传播机制、场域机制、情动机制,充分彰显了红色文化空间的体化性、嵌入性、生成性、延展性。基于红色文化空间的建构,其空间溢出效应得以显现,具体表现为集聚效应积蓄空间效能、耦合效应整合生成正向合力、辐射效应发散空间影响力,最终实现联动化、示范化、网络化的空间溢出。
关键词:红色文化;红色长廊;空间;溢出效应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LAST2021&filename=DHDS202102006&uniplatform=NZKPT&v=Zu0kmeQq8t-w1uDOjtiFVOxn9oNAAMVitzpcnyILGnzaG3Gk4XjR-t50rBta_oB7

期刊名称: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创办日期: 2001年

主管部门: 中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 东华大学

刊期: 季刊

电话: 021-62379190,62373709

Email: xuebao@dhu.edu.cn

国内统一刊号(CN): 31-1848/C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9-9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