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雅遗址 95MNI 号墓地 M3 与 M8 出土纺织品特征分析——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文物为例
南希,尚玉平,欧阳盼,周华
摘要:尼雅遗址 95MNI 号墓地 M3 与 M8 是两座高等级墓葬,本研究通过文献考证、对比分析、显微镜和红外光谱分析等方法对其出土纺织品从形制、工艺、成分等方面分析特征。结果纠正了历史文献关于古代少数民族穿左衽服饰的记载,证明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发展,中原与西域的交往交流愈发密切,来自先秦的“夷夏观念”有所淡化,西域在接受和传承中原服饰形制的基础上,产生了适应当地的创新和发展。织物组织结构和纹样反映出在汉晋时期的安辑政策下,中原皇室将锦料赐予精绝国后人。纤维材质分析反映出当时对丝、棉、毛等多种纤维的运用已十分普遍。本研究从考证和分析出土文物的角度,探寻古代中原与西域不可分割的联系。
关键词:特征分析;纺织品; 制作工艺; 组织结构; 尼雅遗址
马上锦彩——从中国丝绸博物馆馆藏看丝质马面帘在北朝时期的流行
徐铮
摘要:“甲骑具装”是北朝时期在骑兵中流行的一种装备,其中人铠称为“甲骑”,马铠称为“具装”,马面帘就属于具装的一部分,用于保护战马的面部,为了避免铁甲损伤战马肌肤,甲片下还会配置较厚的纺织品衬垫。此后,随着这种装备的流行,甲骑具装发展出了仪卫功用,并出现了纯丝制品形式的马面帘。中国丝绸博物馆就收藏有这样一件北朝时期的对象对狮牵驼人物纹锦缘马面帘,通过对其织造工艺和图案风格的分析,可以看到通过丝绸之路传入的外来设计因素对中原传统经锦织物图案发展的影响。同时,文中也结合相关实物、文献和图像资料,探讨丝质马面帘的形制及其在北朝时期的流行背景。
关键词:马面帘; 丝质; 甲骑具装; 中西文化交流;北朝
北魏毛领皮衣复原研究
许李逍,赵丰
摘要:位于草原丝绸之路沿线的伊和淖尔慕群 M3,出土了一件名为“北魏毛领皮衣”的文物,经修复后公开面世。在北魏服饰出土实物稀缺、相关结构工艺研究较少的现状下。其为北魏服饰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从展览所现毛领皮衣形制及尺寸出发,结合文献及考古资料所载当时皮科来源、攻皮之术、面料布幅规格及相关服饰特征等内容,推定皮衣尺寸结构及用料用量,以复原制作还原其历史面貌。研究其特性及所含文化后认为,出土皮衣应为一件最初在游牧民族生活需求催化下产生的、实用性与美观性兼备的带袖披风,在北朝考古资料所现场景中,被人物披着时,于领部固定、袖空垂于外。
关键词:复原;皮衣; 披风; 北魏; 平城时代; 伊和淖尔墓群
中国古代马面裙研究——兼论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马面裙
贾玺增
摘要:马面裙是明清时期流行最广泛、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服装之一。其主要特征为:第一,共用一个裙腰,采用中间交叠的二片式结构,裙门外形为长方形的“马面”;第二,明代马面裙裙身中间打活褶,活褶中间为“合抱褶”.清代马面裙裙身无褶或打1厘米宽的细褶裥,抑或在细褶间绗缝固定,形成鱼鳞状褶裥;第三,明代马面裙裙襕为单襕和双襕型,清代马面襕干裙的褶为拼接缝制的固定褶形成的立体效果,鱼鳞马面裙的裙褶活褶与固定褶交替,褶面呈有弹力的活褶;第四,根据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马面裙的实物纹样可知,马面裙的纹样主要集中在裙摆的位置, 下部花样繁复而向上逐步简化,纹样题材都是具有美好寓意的纹样并且纹样间相互组合。
关键词:马面裙; 旋裙; 百褶裙; 传统服饰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馆藏清代对襟女褂考——以整体装饰风格为探讨
高文静
摘要:褂是清代女性重要的服饰之一,其款式形制、主体纹样、挽袖装饰、工艺技法、缘边装饰等都反映着时人的时尚追求与审美品位。围绕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馆藏清代对襟女褂展开分析探讨, 旨在通过对实物的探索研究,进一步从装饰纹样、工艺技法、缘边装饰等方面,挖掘馆藏清代对襟女褂的装饰风格特征。
关键词:清代女褂; 主体装饰; 挽袖装饰; 镶边方式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馆藏连生贵子纹绣品研究
倪葭
摘要:吉祥纹样历史悠久,普遍运用象征性的手法,将祈福纳祥、驱恶辟邪的心愿,借助图形呈现出来。连生贵子纹也称莲生贵子纹,深受大众喜爱。顾名思义,该纹样表达出民众期盼多生儿子的愿望。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生贵子纹绣品,将古人对于子嗣绵延的追求,凭借童子、莲花与莲叶的组合表达出来。连生贵子纹应用领域极广,除服饰装饰图案外,在年画、剪纸、陶瓷、玉器等艺术品中均可见到。该研究旨在探讨这种深为大众所喜爱的纹饰,其多方来源与含义演变。
关键词:连生贵子; 吉祥纹样;莲花; 莲叶; 童子; 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