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东华大学主办的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设有“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华服饰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设计艺术研究”等特色栏目和重点栏目。为确保刊物质量,提高办刊效率,根据国家标准和本刊编排规则,特制定本须知。一、来稿要求(一)来稿内容要求来稿必须具有创新性、前瞻性、学术性、规范性和可读性,且不涉及保密问题。来稿应未在其他刊物或论文集上正式发表过,且不存在一稿多投和抄袭现象。
通过对青海都兰热水墓群出土的唐代折枝花卉纹锦半臂的科学检测分析和图像资料综合研究,揭示了丝绸之路青海道沿线在唐代的纺织技术和文化交流情况。结合现代技术显微镜、红外光谱仪、超高效液相色谱仪及哈式切片器等,精确复原样本的材质、结构、纹样、色彩和造型等物理特征,同时,深入分析样本的织造工艺和面料剪裁,在复原过程中力求还原其原始状态。由于半臂并不单独出现,其通常与其他衣物组合出现在特定场景中,故以棺板画为场景复原参考,将样本与场景密切结合,再现了吐蕃统治下吐谷浑的生活场景。
中国的纺织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与纺织相关的美术作品也屡见不鲜,其叙事信息十分丰富。该文围绕宋代纺织主题图像,基于叙事者、叙事作品和观者三个核心要素构建叙事系统,通过对图像中女性服饰的分析,探究服饰叙事对宋代女性形象的塑造作用,阐述单幅图像叙事和系列图像叙事两种模式下观念与图像的关联。证实宋代以“纺织”为主题的图像不仅以艺术风格展现纺织劳作场景,更强调其道德、礼仪和政治的含义,以服饰语言塑造的女性形象也是宋代社会生活和伦理思想的图像表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现实意义。
习近平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守正创新推进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根本遵循。这些重要论述蕴含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六个必须坚持”的立场观点方法。彰显了坚持人民至上是思政课建设的价值遵循、坚持自立自信是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原则、坚持守正创新是思政课建设的科学态度、坚持问题导向是思政课建设的实践内核、坚持系统观念是思政课建设的思维方法、坚持胸怀天下是思政课建设的宏大格局。深刻体悟习近平关于思政课建设重要论述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更好地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促进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培养出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价值。
哪吒作为传统神话角色,在不同历史阶段反映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审美观念等诸多诉求,是洞察传统文化发展脉络的关键窗口。本文聚焦于哪吒形象这一文化热点,系统地阐述哪吒形象的历史演变轨迹,以及动画电影《哪吒2:魔童闹海》中哪吒服饰形象及其文化内涵。当代影视对传统神话形象的重塑影响深远,剖析动画电影中的哪吒形象,能为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下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思路。研究表明,哪吒形象从南北朝起源,历经各朝代发展成强横纨绔等多样形态,直至当代趋于多元化、人性化方向发展。《哪吒2:魔童闹海》在服饰与文化内涵上推陈出新,既保留传统又融入西方潮流,其文化内涵层面,兼具人性深度、哲学融合、审美解构与集体主义,是以现代影视语言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度重构,其传承创新之举为传统文化注入鲜活生命力,传统文化需要扎根历史、拥抱当下,借由创新媒介与表现形式不断迭代,方能为当代人构筑精神坐标,激发当代人向着自由、正义与梦想奋进。
紫花布是松江布中尤为特别的一种,其原料紫花棉具有天然的淡棕色泽。紫花布其因独特的颜色和优良的品质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贸易品出口各国,于明清时期成为欧洲贵族时尚的象征。该文以松江紫花布为研究对象,结合松江布展示馆馆藏、民间收藏的紫花布实物资料,通过实物研究和文献考证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探讨了松江紫花布的文化内涵与纹样美学。松江紫花布的文化内涵深刻映射了中国传统优秀纺织业的文明维度,它不仅是工艺改革与经济发展的象征,还是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纽带,更是民间审美与婚嫁习俗的载体。在纹样结构层面,紫花棉与白棉、染色棉形成的条纹结构和一字形、田字形、十字形、井字形、芦扉花组合形的格纹结构展现了简洁质朴之美;在纹样色彩层面,紫花棉布拥有天然本色(淡棕)之美,并与其他染色棉构成松江文化(蓝、绿)、繁荣丰收(红)的和谐丰富之美,为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纺织品提供了参考依据。
超大城市郊区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前沿阵地,如何通过数字化功能拓展来满足其多元化需求并实现乡村振兴,已成为亟待破解的现实课题。该文基于知网(CNKI)数据库的文献检索,运用隐含狄利克雷分布(LDA)模型,识别出中国数字乡村建设的三大主要主题:“人才与设计赋能乡村建设”、“社会协调与内生治理”和“乡村主体高质量发展”;随后,结合扎根理论深入剖析这些主题背后的内在逻辑与应用情境。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实践主要聚焦在乡村居民的文化认同与教育资源优化层面,同时也涉及社会资本的培育和生态设计的融合。但在多主体协同与地方治理创新方面的探索尚显不足,尤其是在超大城市郊区这一城乡交界的区域,如何在引入外部资源的同时促进本地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仍然是一个挑战。基于此,研究提出了从人才引进、生态共建、协同机制等方面推动数字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旨在为乡村振兴和数字化转型提供有价值的实践经验与政策建议。
该文聚焦非遗拓印领域,深入探究在其从传统工艺向数字技术转型的进程中,数字技术的新质生产力如何赋能这一古老技艺。通过系统分析传统拓印在传承、文物保护、传播及创新方面遭遇的困境,诸如传承人才短缺、对文物造成不可逆损害、受众范围狭窄、形式内容僵化等问题,阐述数字技术凭借创新性、融合性、高效性等新质特征,为非遗拓印带来的全方位变革。在实践层面,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优化拓印效果,数字拓片技术助力文物保护与研究,数字交互技术增强用户体验;在体系构建上,数字化记录与智能修复体系保障了文物与技艺的传承,创作融合数字艺术元素实现了跨界创新,沉浸式数字展示与传播平台提升了拓印的社会影响力。经烟霞洞碑刻、浯溪碑林等多个案例论证,数字技术赋能拓印成效斐然,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指导,有望推动非遗拓印在现代社会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数字经济是当今世界和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习近平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并对发展数字经济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主要包括:从战略全局出发阐明发展数字经济的重大意义;从内在本质入手廓清数字经济的基本内涵;从多维视角明确发展数字经济的基本原则;从实际出发提出发展数字经济的思路对策。这些重要论述不仅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为新时代中国发展数字经济提供了理论指南,也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具有重大的理论、实践和世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