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04 v.24 47-55
北魏冠服制度形成考释与汉化进程述要
基金项目(Foundation):
2022年度安徽省博士科研启动项目“云冈佛衣样式特征及传播形成研究”(项目编号:2022BSK001)
邮箱(Email):
DOI:
10.19883/j.1009-9034.2024.0238
中文作者单位:
宿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摘要(Abstract):
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从其立国之始即开始了冠服制度的建设。以现有古籍文献为依托,对照北魏社会发展分期及结合已有研究,阐述了以孝文帝为代表的北魏历朝帝王为建立冠服制度进行的探索与实践。北魏冠服制度经历了由初期草创,经中期对汉族服饰的逐步接纳与尝试,到后期全面建立而形成较为完备的祭服、朝服、公服制度的发展历程,在北魏汉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实质是对儒家服饰理念的追求,通过服饰制度建立身份秩序,实现以汉文化为主体的正统的塑造。
关键词(KeyWords):
北魏;冠服制度;孝文帝;汉化进程
70 | 0 | 30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参考文献
[1]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035.
[2] 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772.
[3]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4] 沈括.梦溪笔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3.
[5] 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6] 礼记·大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7.
[7] 韩昇.五行与古代中日职官服色[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47-55.
[8] 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2007.
[9] 孙机.华夏衣冠——中国古代服饰文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73.
[10] 杜士铎.北魏史[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7:61.
[11] 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12] 陈开颖.北魏朝服制度的三次改革[J].兰台世界,2013(2):128-129.
[13] 魏征,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238.
[14] 朱熹.朱子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3063-3068.
[15] 阎步克.服周之冕:《周礼》六冕礼制的兴衰变异[M].北京:中华书局,2009:283.
[16] 王国维.王国维全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568.
[17] 尚荣译注.洛阳伽蓝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2:182.
[18] 孙机.中国古舆服论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191.
[19] 成文白.从巩义石窟寺帝后礼佛图看北魏汉化成果[J].洛阳考古,2022(2):53-57.
① 这是学界普遍采用的北魏历史分期,参见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44-65页。
(1)《宋书·索虏传》:“索头虏,姓拓跋氏……有数百千种,各立名号,索头亦其一也。”
(2)翦伯赞对北魏早期社会各阶级的状况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地主和荫户、各种依附户、自耕农民以及奴隶,是十六国、北魏时期北方社会各阶级的主要构成。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48-53页。
(3)即大驾、法驾和小驾,见于《魏书》卷一八四《礼志四》,中华书局,1974年,第2813页。
(4)张志忠、古顺芳编《大同考古》,“大同北魏壁画墓”之“沙岭北魏壁画墓”,太原:山西出版传媒集团;文艺出版社,2015年,第149-154页。
(5)关于北魏早期文化制度与习俗,参见拙著《云冈服饰文化研究》第二章第一节“北魏社会及其平城时期”,中国纺织出版社,2018年,第24-30页。
(6)《魏书》卷五《高宗纪》:“名位不同,礼亦异数,所以殊等级,示轨仪。今丧葬嫁娶,大礼未备,贵势豪富,越度奢靡,非所谓式昭典宪者也。有司可为之条格,使贵贱有章,上下咸序,着之于令。”
(7)《隋书·礼仪志》云:“公服,冠、帻,纱单衣,深衣,革带,假带,履袜,钩,谓之从省服。”《隋书》卷十一《礼仪志六》,中华书局,1973年,第242页。
(8)太和末年,经两次官制改革后,孝文帝效仿魏晋、南朝设六部尚书,分别为吏部、殿中、仪曹、七兵、都官和度支,六部分掌吏部、考功、南主客等三十六曹。吏部尚书地位最高,掌选官。参见杜士铎主编《北魏史》,北岳文艺出版社,2017年,第224页。
(9)据此,笔者梳理出两种意见:中书监高闾坚持最初“服尚黄”的议定,认为“五德之论,始自汉刘”,故“承秦之理,是为明验。故以魏承秦,魏为土德”“宜从尚黄,定为土德”。秘书丞臣李彪、著作郎崔光等认为是“参之强狄”。太和十五年(491年),侍中、司空、长乐王穆亮,尚书左仆射、平原王陆叡,以及散骑常侍游明根等十二人受赦共议“皇魏行次”,认为“伏惟皇魏世王玄朔,下迄魏、晋,赵、秦、二燕虽地据中华,德祚微浅,并获推叙,于理未惬。又国家积德修长,道光万载”。参见《魏书》卷一八一《礼志四》,中华书局,1974年,第2744-2747页。
(10)《资治通鉴》卷一三七《齐纪三》第21条:“魏旧制,群臣冬季朝贺,服裤褶行事,谓之小岁;丙戌,诏罢之。”中华书局,2007年,第1662页。又《南齐书》:“孝文帝又诏:‘季冬朝贺,典无同文,以袴褶事非礼敬之谓,若置寒朝服,徒成烦浊,自今罢小岁贺,岁初一贺’”。《南齐书》卷五七《魏虏传》,中华书局,1973年,第991页。
(11)太和十七年(493年),孝文帝改革官制,颁布实行《职员令》,创立从品制和分阶制。三公指太尉、司徒、司空,其官职俱为正一品中,太常为礼官,官职为正一品下。参见杜士铎主编《北魏史》,北岳文艺出版社,2017年,第227页。
(12)《南齐书·魏虏传》记载:“宏初迁都,恂意不乐,思归桑干。宏制衣冠与之,恂窃毁裂,解发为编服左衽。”见于《南齐书》卷五七《魏虏传》,中华书局,1972年,第996页。
(13)《魏书》卷一八四《礼志四》:“致使天子之子,而行士冠礼,此朝廷之失。”中华书局,1974年,第2810页。
(14)《魏书·咸阳王禧传》:“魏主责,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
(15)此诗为梁天监元年(502年),南朝褚緭入魏参见北魏元会看到大臣的服饰时所作,见于《梁书》卷二十《列传第十四·陈伯之附褚緭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315页。
(16)古代帝王百官按春、夏、季夏、秋、冬五个时节所穿的五种朝服,其色依次为青、朱、黄、白、黑.参见周汛、高春明:《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年,第14页。
(17)在礼官所持“帻随服变,冠冕弗改”与“五时冠冕,易从衣变”两种意见中,最终确定四门博士臣王僧奇、蒋雅哲之“五时冠冕,易从衣变”的五时朝服制度。参见《魏书》卷一八四《礼志四》,中华书局,1972年,2817-2818页。
[2] 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772.
[3]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4] 沈括.梦溪笔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3.
[5] 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6] 礼记·大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7.
[7] 韩昇.五行与古代中日职官服色[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47-55.
[8] 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2007.
[9] 孙机.华夏衣冠——中国古代服饰文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73.
[10] 杜士铎.北魏史[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7:61.
[11] 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12] 陈开颖.北魏朝服制度的三次改革[J].兰台世界,2013(2):128-129.
[13] 魏征,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238.
[14] 朱熹.朱子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3063-3068.
[15] 阎步克.服周之冕:《周礼》六冕礼制的兴衰变异[M].北京:中华书局,2009:283.
[16] 王国维.王国维全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568.
[17] 尚荣译注.洛阳伽蓝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2:182.
[18] 孙机.中国古舆服论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191.
[19] 成文白.从巩义石窟寺帝后礼佛图看北魏汉化成果[J].洛阳考古,2022(2):53-57.
① 这是学界普遍采用的北魏历史分期,参见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44-65页。
(1)《宋书·索虏传》:“索头虏,姓拓跋氏……有数百千种,各立名号,索头亦其一也。”
(2)翦伯赞对北魏早期社会各阶级的状况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地主和荫户、各种依附户、自耕农民以及奴隶,是十六国、北魏时期北方社会各阶级的主要构成。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48-53页。
(3)即大驾、法驾和小驾,见于《魏书》卷一八四《礼志四》,中华书局,1974年,第2813页。
(4)张志忠、古顺芳编《大同考古》,“大同北魏壁画墓”之“沙岭北魏壁画墓”,太原:山西出版传媒集团;文艺出版社,2015年,第149-154页。
(5)关于北魏早期文化制度与习俗,参见拙著《云冈服饰文化研究》第二章第一节“北魏社会及其平城时期”,中国纺织出版社,2018年,第24-30页。
(6)《魏书》卷五《高宗纪》:“名位不同,礼亦异数,所以殊等级,示轨仪。今丧葬嫁娶,大礼未备,贵势豪富,越度奢靡,非所谓式昭典宪者也。有司可为之条格,使贵贱有章,上下咸序,着之于令。”
(7)《隋书·礼仪志》云:“公服,冠、帻,纱单衣,深衣,革带,假带,履袜,钩,谓之从省服。”《隋书》卷十一《礼仪志六》,中华书局,1973年,第242页。
(8)太和末年,经两次官制改革后,孝文帝效仿魏晋、南朝设六部尚书,分别为吏部、殿中、仪曹、七兵、都官和度支,六部分掌吏部、考功、南主客等三十六曹。吏部尚书地位最高,掌选官。参见杜士铎主编《北魏史》,北岳文艺出版社,2017年,第224页。
(9)据此,笔者梳理出两种意见:中书监高闾坚持最初“服尚黄”的议定,认为“五德之论,始自汉刘”,故“承秦之理,是为明验。故以魏承秦,魏为土德”“宜从尚黄,定为土德”。秘书丞臣李彪、著作郎崔光等认为是“参之强狄”。太和十五年(491年),侍中、司空、长乐王穆亮,尚书左仆射、平原王陆叡,以及散骑常侍游明根等十二人受赦共议“皇魏行次”,认为“伏惟皇魏世王玄朔,下迄魏、晋,赵、秦、二燕虽地据中华,德祚微浅,并获推叙,于理未惬。又国家积德修长,道光万载”。参见《魏书》卷一八一《礼志四》,中华书局,1974年,第2744-2747页。
(10)《资治通鉴》卷一三七《齐纪三》第21条:“魏旧制,群臣冬季朝贺,服裤褶行事,谓之小岁;丙戌,诏罢之。”中华书局,2007年,第1662页。又《南齐书》:“孝文帝又诏:‘季冬朝贺,典无同文,以袴褶事非礼敬之谓,若置寒朝服,徒成烦浊,自今罢小岁贺,岁初一贺’”。《南齐书》卷五七《魏虏传》,中华书局,1973年,第991页。
(11)太和十七年(493年),孝文帝改革官制,颁布实行《职员令》,创立从品制和分阶制。三公指太尉、司徒、司空,其官职俱为正一品中,太常为礼官,官职为正一品下。参见杜士铎主编《北魏史》,北岳文艺出版社,2017年,第227页。
(12)《南齐书·魏虏传》记载:“宏初迁都,恂意不乐,思归桑干。宏制衣冠与之,恂窃毁裂,解发为编服左衽。”见于《南齐书》卷五七《魏虏传》,中华书局,1972年,第996页。
(13)《魏书》卷一八四《礼志四》:“致使天子之子,而行士冠礼,此朝廷之失。”中华书局,1974年,第2810页。
(14)《魏书·咸阳王禧传》:“魏主责,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
(15)此诗为梁天监元年(502年),南朝褚緭入魏参见北魏元会看到大臣的服饰时所作,见于《梁书》卷二十《列传第十四·陈伯之附褚緭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315页。
(16)古代帝王百官按春、夏、季夏、秋、冬五个时节所穿的五种朝服,其色依次为青、朱、黄、白、黑.参见周汛、高春明:《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年,第14页。
(17)在礼官所持“帻随服变,冠冕弗改”与“五时冠冕,易从衣变”两种意见中,最终确定四门博士臣王僧奇、蒋雅哲之“五时冠冕,易从衣变”的五时朝服制度。参见《魏书》卷一八四《礼志四》,中华书局,1972年,2817-2818页。
基本信息:
DOI:10.19883/j.1009-9034.2024.0238
中图分类号:K239.21;K892.23;J523;TS941.12
引用信息:
[1]刘芳.北魏冠服制度形成考释与汉化进程述要[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4(04):47-55.DOI:10.19883/j.1009-9034.2024.0238.
基金信息:
2022年度安徽省博士科研启动项目“云冈佛衣样式特征及传播形成研究”(项目编号:2022BSK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