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2024 04 v.24 104-117
基于CiteSpace和SATI可视化分析的中国都市圈建设研究现状、热点与趋势
基金项目(Foundation): 2024年上海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财政扶持资金项目“文体旅商协同发展现状、趋势、难点和促进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24020004-V0); 上海市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美丽中国’建设视域下上海乡村景观再生设计研究”(项目编号:2024-G-068);上海市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长三角一体化视域下乡村文化景观可持续发展研究”(项目编号:YB2022-F-059);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2023年度工艺美术科研课题“创新设计驱动下乡村传统工艺传承与发展机制研究”(项目编号:CNACS2023-I-38); 2021年度东华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创新设计驱动下乡村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发展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232021B-03)
邮箱(Email):
DOI: 10.19883/j.1009-9034.2024.0347
中文作者单位:

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摘要(Abstract):

都市圈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为系统把握中国都市圈建设研究的发展脉络和前沿趋势,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都市圈建设研究文献为数据源,运用CiteSpace、SATI文献计量分析工具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都市圈建设研究领域的科学知识图谱,全面、系统地梳理都市圈建设的研究进程。结果表明,中国都市圈建设研究阶段性特征明显,在2019年后快速增长,研究历程分为“初步发展—多元探索—快速发展”3个阶段;研究作者和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较弱;研究热点为“城市群”“城市化”“京津冀”“长三角”等。综观都市圈研究的现状及热点,从理念驱动、内容创新、技术赋能、方法引领四个维度对都市圈建设研究的未来进行了展望,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推动中国都市圈建设的理论探索和政策制定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KeyWords): 都市圈建设;可视化分析;研究热点;研究趋势;CiteSpace
参考文献 [1] 汪增洋.优化都市圈空间结构:小城镇和乡村发展的视角[J].中国农村经济,2024(10):104-131.
[2] DADASHPOOR H,MALEKZADEH N.Driving factors of formation,development,and change of spatial structure in metropolitan areas:A systematic review[J].Journal of Urban Management,2020,9(3):286-297.
[3] PEREIRA M F,VALE D S,SANTANA P.Is walkability equitably distributed across socio-economic groups?–A spatial analysis for Lisbon metropolitan area[J].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2023,106:103491.
[4] VARDOPOULOS I,KONSTANTOPOULOS I,ZORPAS A A,et al.Sustainable metropolitan areas perspectives through assessment of the existing waste management strategies[J].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2021,28:24305-24320.
[5] 尹德挺,曹鸿宇,王小玺.我国都市圈人口分布特征及圈层建设路径探析[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24,25(5):43-56.
[6] 马璇,林辰辉,陈阳,等.区域尺度下空间规划技术框架思考——基于上海大都市圈规划实践[J].城市规划学刊,2022(2):83-89.
[7] 石敏俊,孙艺文.中国都市圈的产业分工与功能协同分析[J].地理学报,2024,79(10):2495-2510.
[8] 石晓冬,和朝东,王蓓,等.现代化首都都市圈规划的互动与协同[J].城市发展研究,2023,30(5):1-9.
[9] Borucińska-Bieńkowska H.Synergistic Processes in Functional-Spatial Development of Communes in a Metropolitan Area[C]//Advances in Human Factors in Architecture,Sustainable Urban Planning and Infrastructure:Proceedings of the AHFE 201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Architecture,Sustainable Urban Planning and Infrastructure,Washington DC,USA 10.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2020:427-435.
[10] Sm?tkowski M,Moore-Cherry N,Celińska-Janowicz D.Spatial transformation,public policy and metropolitan governance:secondary business districts in Dublin and Warsaw[J].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2021,29(7):1331-1352.
[11] 孙久文,邢晓旭.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发展的基本特征与高质量发展路径[J].北京社会科学,2023(6):17-27.
[12] 孙久文,高宇杰.新发展格局与京津冀都市圈化发展的构想[J].北京社会科学,2021(6):95-106.
[13] 安树伟,黄艳.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空间结构评估与政策优化[J].河北学刊,2024,44(1):70-79.
[14] 魏玺,甄峰,席广亮.南京都市圈居民非通勤出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地理科学,2023,43(10):1740-1750.
[15] 谢智敏,甄峰,席广亮.基于日常通勤流动的南京都市圈空间结构特征[J].城市规划学刊,2022(5):90-98.
[16] 肖金成,马燕坤,张雪领.都市圈科学界定与现代化都市圈规划研究[J].经济纵横,2019(11):32-41;2.
[17] 张京祥,胡航军.新发展环境下的都市圈发展、规划与治理创新[J].经济地理,2023,43(1):17-25.
[18] 易柳池,甄峰,席广亮,等.人流视角下南京都市圈市际毗邻地区边界效应与一体化发展[J].经济地理,2023,43(6):65-73;117.
[19] 李智轩,甄峰,席广亮,等.流动性视域下的都市圈空间格局——以南京都市圈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23,30(5):18-22.
[20] 王芳,郭梦瑶,牛方曲.“动—静”结合视角下都市圈多层次空间格局研究——以黄河“几”字弯都市圈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23,42(7):1243-1255.
[21] 刘雷,王方,程崴知,等.跨界地区协同发展特征及策略研究——基于深惠边界地区的实践[J].城市规划学刊,2022(S1):85-91.
[22] 徐海贤,孙中亚,侯冰婕,等.规划逻辑转变下的都市圈空间规划方法探讨[J].自然资源学报,2019,34(10):2123-2133.
[23] 汪德根,牛玉,陈田,等.高铁驱动下大尺度区域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优化——以京沪高铁为例[J].资源科学,2015,37(3):581-592.
[24] 方煜,孙文勇,蔡澍瑶,等.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城市群体检评估方法研究——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22(S1):2-9.
[25] 刘小钊,吴弋,张彧,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基于复合功能的苏锡常都市圈绿化系统构建[J].现代城市研究,2018(11):8-12;19.
[26] 孙久文,史文杰.以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23(2):5-11.
[27] 孙久文,邢晓旭.区域空间新格局下重塑中国经济布局的方向与途径[J].地理科学,1-10[2024-11-27].
[28] 韩艳红,陆玉麒.南京都市圈可达性与经济联系格局演化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4,23(12):1641-1648.
[29] 刘玮辰,陆玉麒,徐旳.南京都市圈空间相互作用时空演变分析[J].人文地理,2017,32(2):65-71.
[30] 吴唯佳,于涛方,赵亮,等.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首都都市圈一体化评估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21(3):21-27.
[31] 陈德智,吴迪,周斌.都市圈产业技术跨越系统策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33(22):100-103.
[32] 罗守贵,金芙蓉,黄融.上海都市圈城市间经济流测度[J].经济地理,2010,30(1):80-85.
[33] 周伟,祝尔娟.关于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的战略思考——2008首都圈发展高层论坛观点综述[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11(3):123-128.
[34] 兰学莉,温夫成,李英.京津冀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J].企业经济,2009(9):109-112.
[35] 朱晓青,寇静.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探析[J].新视野,2015(1):104-109.
[36] 陈建军,陈菁菁,陈怀锦.我国大都市群产业—城市协同治理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48(5):166-176.
[37] 汪光焘,叶青,李芬,等.培育现代化都市圈的若干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19(5):14-23.
[38] 苑韶峰,黄洁雨,朱从谋,等.都市圈“三生”功能空间关联网络特征与形成机制分析——以杭州都市圈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24,38(5):56-67.
[39] 杨和平,李红波,向道艳,等.长江中游城市群城乡共同富裕水平测度及区域差异[J].经济地理,2024,44(8):87-96.
[40] 程必定.区域一体化推进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四维度分析[J].学术界,2023(5):5-16.
[41] 杨柳青,陈雯.区域一体化分工—合作视角下的都市圈高质量国土空间治理[J].中国土地科学,2024,38(2):11-21.
[42] 胡延照.九十年代上海经济发展的若干战略思路[J].经济学家,1991(3):114-121.
[43] 王建.九大都市圈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构想[J].宏观经济管理,1996,(10):21-24.
[44] 杨建荣.论中国崛起世界级大城市的条件与构想[J].财经研究,1995(6):45-51.
[45] 周克瑜.“都市圈”建设模式与中国空间经济组织创新[J].战略与管理,2000(2):11-15.
[46] 刘晓东.存续与升维:江南文化语境下现代村落景观的叙事逻辑转向[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4(2):82-90.
[47] 盛广耀.黄河流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逻辑与推进策略[J].中州学刊,2020(7):21-27.
[48] 邓利方,陈熙.粤港澳大湾区高科技人才吸引力空间差异与收敛性研究——以珠三角九市为例[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5(6):18-38.
[49] 韩文超,彭伊倩,朱红,等.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广州都市圈规划[J].规划师,2023,39(11):86-92.
[50] 宋迎昌,孙聪丽,任杲.中国的都市圈和城市群:发展格局与问题讨论[J].青海社会科学,2024(1):104-114.
[51] 舒伯阳,冯婉怡,吴文秀,等.区域合作与旅游流动:长三角城市群内部旅游合作网络及客流效应研究[J].人文地理,2023,38(4):156-164.
[52] 刘俊腾,尚虎平.京津冀协同发展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政策效应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24(3):19-28.
[53] 罗彦,邱凯付,刘菁.多尺度流空间视角下的粤港澳大湾区跨界实践与研究[J].国际城市规划,2023,38(5):40-46.
[54] 林赛南,邓慧琳,彭馨雨,等.流空间视角下武汉都市圈城市空间联系格局及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24,44(2):81-89.
[55] 尹德挺,曹鸿宇,王小玺.我国都市圈人口分布特征及圈层建设路径探析[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24,25(5):43-56.
[56] 汪朝霞,盛佳慧,冷炳荣,等.都市圈圈层与范围划定方法及重庆实践研究[J].规划师,2023,39(4):36-43.
[57] 徐楠芝.促进都市圈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税政策研究——基于美国的经验借鉴[J].税务与经济,2023(2):25-31.
[58] 储昭斌.基于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省区经济布局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22(6):84-92.
[59] 龙茂乾,扈茗,卢庆强.我国都市圈政策导向及建设着力点[J].宏观经济管理,2023(12):52-57;64.
[60] 赵弘.以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引领京津冀协同发展实现新突破[J].城市问题,2024(2):11-17.
[61] 李国平,吕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年回顾及展望[J].河北学刊,2024,44(1):60-69.
[62] 王玉海,张鹏飞.双循环新格局的实现与增长极的跃变——兼议都市圈(城市群)发展的价值意义[J].甘肃社会科学,2021(1):32-40.
[63] 张超,王君慧,姚永玲.通勤成本、地方品质竞争与都市圈空间结构演化[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22,24(5):58-72.
[64] 徐雨璇,罗方焓,陈少杰,等.深圳都市圈公共服务设施分布与人口特征协调性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22(1):70-76.
[65] 陈宏胜,黄依慧,周小涵,等.基于“七普”和“六普”数据的深圳居住空间规划应对研究[J].规划师,2022,38(5):55-61.
[66] 黄卫东,盛鸣.跨区域战略地区的国土空间规划实践探索——以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21(4):88-95.
[67] 戴林琳,罗杰,郑憩.进一步助推京津冀交界地区产业协同[J].宏观经济管理,2024(7):67-75;92.
[68] 刘晓东,徐琪,冯信群.基于地域文化研究的文化创意产品价值增值策略研究[J].艺术百家,2016,32(3):54-57.
[69] 高锡文.共同富裕目标下我国收入分配的治理路径创新[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1):16-21;27.

基本信息:

DOI:10.19883/j.1009-9034.2024.0347

中图分类号:G353.1;F299.2

引用信息:

[1]刘晓东,李俊杰,王永刚.基于CiteSpace和SATI可视化分析的中国都市圈建设研究现状、热点与趋势[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4(04):104-117.DOI:10.19883/j.1009-9034.2024.0347.

基金信息:

2024年上海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财政扶持资金项目“文体旅商协同发展现状、趋势、难点和促进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24020004-V0); 上海市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美丽中国’建设视域下上海乡村景观再生设计研究”(项目编号:2024-G-068);上海市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长三角一体化视域下乡村文化景观可持续发展研究”(项目编号:YB2022-F-059);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2023年度工艺美术科研课题“创新设计驱动下乡村传统工艺传承与发展机制研究”(项目编号:CNACS2023-I-38); 2021年度东华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创新设计驱动下乡村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发展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232021B-03)

检 索 高级检索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