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期刊名称: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创办日期: 2001年
主管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 东华大学
刊期: 季刊
国内统一刊号(CN): 31-1848/C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9-9034
网站访问量
世界现代化话语叙事的中国重撰——兼论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蕴
孔晨旭;夏和国;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西方现代化对世界现代化话语叙事的垄断与禁锢。中国式现代化重撰了世界现代化话语叙事的社会主义向度,重撰了世界现代化话语叙事的改革开放价值,重撰了世界现代化话语叙事的文明行进方向。世界现代化话语叙事的中国重撰,不仅可以纠正西方现代化话语叙事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误读与歪曲,推动世界现代化话语叙事回归本真及进行多元话语叙事,而且还能够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叙事范式的创新,使世界各国准确理解和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伟力和实践伟力,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应用到自己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之中,以世界和平与发展为重,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重,共创人类社会发展的美好未来。
习近平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论述及其重大价值
王馨雨;张远新;数字经济是当今世界和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习近平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并对发展数字经济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主要包括:从战略全局出发阐明发展数字经济的重大意义;从内在本质入手廓清数字经济的基本内涵;从多维视角明确发展数字经济的基本原则;从实际出发提出发展数字经济的思路对策。这些重要论述不仅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为新时代中国发展数字经济提供了理论指南,也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具有重大的理论、实践和世界价值。
马克思劳动正义思想的整体逻辑及其对中国式现代化劳动关系推进的启示
张雷;李晓晓;马克思劳动正义思想是一个结构完整、论证严密的逻辑体系。这一逻辑体系的起始点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其逻辑突破点是以唯物批判揭示异化劳动,其逻辑支撑点是制度突破寻求劳动解放,其逻辑归宿点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通过这四个逻辑关键点,马克思构建起劳动正义思想的整体框架。只有清楚掌握这一逻辑构建,才能从整体上认清影响劳动关系的突出问题,系统推进劳动关系制度建设,实现劳动者的自由发展。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精神上的契合性
陈秀清;俞慧文;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从实践精神方面考察,二者在唯物的精神、人本的精神、社会的精神、行动的精神和扬弃的精神五个方面都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契合,这种契合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
新质生产力赋能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贾淑品;李思宇;在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对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促进新质生产力的高效发展至关重要。新质生产力所具有的多元要素驱动、科技引领创新以及动态发展变革的功能性特征是其赋能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从内在逻辑来看,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推进长三角地区发展的要素逻辑、创新逻辑、文化传播、生态发展以及循环优势。因此,应将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内涵和赋能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作为重要基准点,探讨二者之间的发展路径。为实现新质生产力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我们需要以数字经济为桥梁,打破传统的行政壁垒;以基层治理的民主化和现代化来支持一体化进程,进一步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将高校建设作为核心节点,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形成强大的发展合力。最后,加强不同地区产业链间的链接,降低产业重合率,促进产业多样化发展,并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目标,构建绿色长三角。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更有效地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传统哪吒形象与《哪吒2:魔童闹海》服饰设计研究
贾玺增;张馨翌;哪吒作为传统神话角色,在不同历史阶段反映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审美观念等诸多诉求,是洞察传统文化发展脉络的关键窗口。本文聚焦于哪吒形象这一文化热点,系统地阐述哪吒形象的历史演变轨迹,以及动画电影《哪吒2:魔童闹海》中哪吒服饰形象及其文化内涵。当代影视对传统神话形象的重塑影响深远,剖析动画电影中的哪吒形象,能为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下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思路。研究表明,哪吒形象从南北朝起源,历经各朝代发展成强横纨绔等多样形态,直至当代趋于多元化、人性化方向发展。《哪吒2:魔童闹海》在服饰与文化内涵上推陈出新,既保留传统又融入西方潮流,其文化内涵层面,兼具人性深度、哲学融合、审美解构与集体主义,是以现代影视语言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度重构,其传承创新之举为传统文化注入鲜活生命力,传统文化需要扎根历史、拥抱当下,借由创新媒介与表现形式不断迭代,方能为当代人构筑精神坐标,激发当代人向着自由、正义与梦想奋进。
宋代纺织主题图像中女性的服饰叙事
牟金莹;卞向阳;隋佩娴;中国的纺织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与纺织相关的美术作品也屡见不鲜,其叙事信息十分丰富。该文围绕宋代纺织主题图像,基于叙事者、叙事作品和观者三个核心要素构建叙事系统,通过对图像中女性服饰的分析,探究服饰叙事对宋代女性形象的塑造作用,阐述单幅图像叙事和系列图像叙事两种模式下观念与图像的关联。证实宋代以“纺织”为主题的图像不仅以艺术风格展现纺织劳作场景,更强调其道德、礼仪和政治的含义,以服饰语言塑造的女性形象也是宋代社会生活和伦理思想的图像表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现实意义。
唐代折枝花卉纹锦半臂结构研究与虚拟场景复原
谷雨珊;刘大玮;通过对青海都兰热水墓群出土的唐代折枝花卉纹锦半臂的科学检测分析和图像资料综合研究,揭示了丝绸之路青海道沿线在唐代的纺织技术和文化交流情况。结合现代技术显微镜、红外光谱仪、超高效液相色谱仪及哈式切片器等,精确复原样本的材质、结构、纹样、色彩和造型等物理特征,同时,深入分析样本的织造工艺和面料剪裁,在复原过程中力求还原其原始状态。由于半臂并不单独出现,其通常与其他衣物组合出现在特定场景中,故以棺板画为场景复原参考,将样本与场景密切结合,再现了吐蕃统治下吐谷浑的生活场景。
松江紫花布:文化内涵与纹样美学析论
张瀛月;茅丹;紫花布是松江布中尤为特别的一种,其原料紫花棉具有天然的淡棕色泽。紫花布其因独特的颜色和优良的品质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贸易品出口各国,于明清时期成为欧洲贵族时尚的象征。该文以松江紫花布为研究对象,结合松江布展示馆馆藏、民间收藏的紫花布实物资料,通过实物研究和文献考证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探讨了松江紫花布的文化内涵与纹样美学。松江紫花布的文化内涵深刻映射了中国传统优秀纺织业的文明维度,它不仅是工艺改革与经济发展的象征,还是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纽带,更是民间审美与婚嫁习俗的载体。在纹样结构层面,紫花棉与白棉、染色棉形成的条纹结构和一字形、田字形、十字形、井字形、芦扉花组合形的格纹结构展现了简洁质朴之美;在纹样色彩层面,紫花棉布拥有天然本色(淡棕)之美,并与其他染色棉构成松江文化(蓝、绿)、繁荣丰收(红)的和谐丰富之美,为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纺织品提供了参考依据。
中英织物格纹元素比较研究
刘慧;沈之韵;以中英织物上的格纹元素为研究对象,以松江布格纹和苏格兰格纹为例,从国际视野出发,探索中英织物上格纹元素的历史演变、组织类型及色彩搭配原理。通过中英织物格纹图案的对比分析,得出其图案设计的共性与个性,同时提炼出两者在组织结构与色彩体系上的设计规律。该文为松江布格纹与苏格兰格纹典型个案的研究,但也尝试以此为切入点,为当下时兴的非遗创新设计领域提供灵感与思路。
超大城市郊区数字乡村建设中的人才与设计赋能路径——基于LDA模型与扎根理论的实证分析
刘晓东;彭湘斌;超大城市郊区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前沿阵地,如何通过数字化功能拓展来满足其多元化需求并实现乡村振兴,已成为亟待破解的现实课题。该文基于知网(CNKI)数据库的文献检索,运用隐含狄利克雷分布(LDA)模型,识别出中国数字乡村建设的三大主要主题:“人才与设计赋能乡村建设”、“社会协调与内生治理”和“乡村主体高质量发展”;随后,结合扎根理论深入剖析这些主题背后的内在逻辑与应用情境。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实践主要聚焦在乡村居民的文化认同与教育资源优化层面,同时也涉及社会资本的培育和生态设计的融合。但在多主体协同与地方治理创新方面的探索尚显不足,尤其是在超大城市郊区这一城乡交界的区域,如何在引入外部资源的同时促进本地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仍然是一个挑战。基于此,研究提出了从人才引进、生态共建、协同机制等方面推动数字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旨在为乡村振兴和数字化转型提供有价值的实践经验与政策建议。
新质生产力驱动传统工艺美术的范式重构:2020—2025年国家艺术基金创新实践研究
周景崇;陈晖宇;新质生产力赋能艺术创作是国家艺术基金基础工作的一个重大时代课题。本文基于国家艺术基金2020—2025年资助项目“艺术创作生产”数据报告,从生成式协同创作—数字技术与当代工艺美术的交互范式—AI赋能大众共创+智能科技耦合传统工艺路径等三个维度系统阐述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艺术创作发展的作用机制,系统梳理艺术创作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相关理论,论述2020—2025年国家艺术基金在促进数字技术与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论述以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等技术重塑工艺美术创作模式全链条环节的一系列场景。本文结合近几年的数据与典型案例,探讨新质生产力赋能工艺美术创作的表现,通过分析设计智能化、制作精准化和传播沉浸化的创新路径,梳理数字化技术在工艺美术中的具体应用与实践成效,同时,提出实现传统技艺传承与现代技术融合的策略,为工艺美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引。
从传统工艺到数字技术:新质生产力赋能拓印的路径探析
颜有为;李永昌;该文聚焦非遗拓印领域,深入探究在其从传统工艺向数字技术转型的进程中,数字技术的新质生产力如何赋能这一古老技艺。通过系统分析传统拓印在传承、文物保护、传播及创新方面遭遇的困境,诸如传承人才短缺、对文物造成不可逆损害、受众范围狭窄、形式内容僵化等问题,阐述数字技术凭借创新性、融合性、高效性等新质特征,为非遗拓印带来的全方位变革。在实践层面,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优化拓印效果,数字拓片技术助力文物保护与研究,数字交互技术增强用户体验;在体系构建上,数字化记录与智能修复体系保障了文物与技艺的传承,创作融合数字艺术元素实现了跨界创新,沉浸式数字展示与传播平台提升了拓印的社会影响力。经烟霞洞碑刻、浯溪碑林等多个案例论证,数字技术赋能拓印成效斐然,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指导,有望推动非遗拓印在现代社会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新时代大学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
王效美;袁永红;大学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在坚定文化自信、引领社会文明进步、实现立德树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时代大学文化建设面临新形势和新任务,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聚焦新的文化使命,立足大学自身发展基点,充分发挥大学五项职能,在推动文化育人、强化文化研究、建设特色大学文化、开展社会文化服务、促进文化国际传播交流等方面下功夫,为推进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作出新贡献。
习近平关于思政课建设重要论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蕴
李卓;李红玲;习近平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守正创新推进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根本遵循。这些重要论述蕴含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六个必须坚持”的立场观点方法。彰显了坚持人民至上是思政课建设的价值遵循、坚持自立自信是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原则、坚持守正创新是思政课建设的科学态度、坚持问题导向是思政课建设的实践内核、坚持系统观念是思政课建设的思维方法、坚持胸怀天下是思政课建设的宏大格局。深刻体悟习近平关于思政课建设重要论述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更好地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促进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培养出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价值。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投稿须知
<正>《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东华大学主办的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设有“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华服饰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设计艺术研究”等特色栏目和重点栏目。为确保刊物质量,提高办刊效率,根据国家标准和本刊编排规则,特制定本须知。一、来稿要求(一)来稿内容要求来稿必须具有创新性、前瞻性、学术性、规范性和可读性,且不涉及保密问题。来稿应未在其他刊物或论文集上正式发表过,且不存在一稿多投和抄袭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