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期刊名称: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创办日期: 2001年
主管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 东华大学
刊期: 季刊
国内统一刊号(CN): 31-1848/C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9-9034
网站访问量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文化领导权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丰富内涵和实践路径
张泽栋;郑丽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文化领导权重要论述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它守正创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理论,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实价值;它洞察大势,深刻总结了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实现了对重大时代命题的理论提炼和升华;以加强党的建设、巩固意识形态阵地、建强人才队伍为实践路径,科学回答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之问。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思考及其意义——以《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为中心的考察
朱亚坤;张素梅;《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是毛泽东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的重要思考成果,因此也是深入了解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必要材料。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以实现工业现代化、满足国防与民生需要为建设目标,以家国同心、央地合作的协同体系为建设主体,以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础上“实现几个同时并举”为建设策略。毛泽东的工业化思想不仅在当时发挥了指导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的作用、推动了中国工业化发展的进程,而且其体现的方法原则对于当前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代资本主义数字平台租金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与批判——以马克思地租理论为中心视角
原野;孙洲;马克思的地租理论不仅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分析数字平台租金的重要理论工具。马克思将土地所有权法律—经济运动转化理解为资本主义必然产生的历史叙事。以土地所有权的形式化运动为起点,土地平台租金实现了资本对农业工人的统治与剥削,并书写了“平台租金一般”的理论构架。数字平台租金是平台租金的当代资本主义表现形式,并未脱离“平台租金一般”的基本规定,同时在当今又表现出了不同于土地平台租金的三种特性。然而,数字平台租金垄断化发展的背后却是二重性的剩余价值生产逻辑,最终指向的是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践性支配的回归。在这个意义上,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对其进行政治经济学批判,不仅有助于在学理层面上深化马克思的地租理论,而且可以预防数字中国建设中可能发生的疑难症候。
脑机接口、生命形式与同一性
杨庆峰;脑机接口技术能够修复与增强肢体功能,却带来了技术中断的问题,即导致了个体同一性的中断。但是对脑机接口的同一性进行反思需要克服现代思维的束缚,这一思维建立在生命连续性的基础上。而从神话思维角度看,生命中断是本真的生命现象。从这一观念看,脑机接口导致的中断担忧可以被舒缓。脑机接口导致的技术中断依然存在,确实对生命整体性构成损害;但是其通过功能训练实现了身体功能的延续,这值得肯定。
人工智能伦理审查:现状、挑战与出路
杜严勇;人工智能伦理审查是防范人工智能伦理风险的重要手段,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目前学术界与科技企业已经开始关注并实施伦理审查,但具体规范与标准尚处于探索阶段。人工智能科研人员的自我伦理审查、同行审查与机构审查均存在不少挑战,影响与制约着人工智能伦理审查的顺利开展及其功能的正常发挥。我们应该针对人工智能伦理审查的核心问题,通过强化自我审查、完善同行审查与推动机构审查等多种途径,建构较为完善的人工智能伦理审查体系,推动其发挥应用的积极作用,进而促进人工智能健康发展。
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型数字劳动论析——基于马克思劳动观的视角
黄时进;彭嘉宁;人工智能的发展和运用,深刻改变了人们的劳动方式,逐渐形成了新型数字劳动。基于马克思劳动观的视角,深入剖析新型数字劳动在数字资本主义条件下产生的新的劳动异化,提出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立场的前提下,重构新型数字劳动正义内涵,探索其实现路径,这对于实现人的劳动解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面料外观仿真上的研究
黄海峤;李采奕;张昕莹;数字经济对纺织服装产品的数字孪生仿真有更高的要求,服装数字孪生的品质关键在于纺织面料数字化的质量与效率。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织物仿真方法。以潜在扩散模型为基础,采用LoRA的微调模型方法,以标签化的织物外观图片集为训练集,训练一个织物外观仿真的模型。与数字服装领域通过扫描面料获得其外观图片的方法相比,该方法速度快、效果好。与成熟的商用图片生成程序生成的图片相比,该模型生成的图片更具有针对性,仿真效果更加逼真。该模型生成的织物外观图片丰富多样,能够根据不同的文本提示词生成不同的织物外观图片,提高了织物外观的设计效率,降低了产品的研发成本,为服装行业的数字化发展和企业的智能制造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
清代女性茉莉簪饰的地域流行及传播路径研究
周涵;刘瑜;簪花饰首在清代女性中一度成为流行,茉莉簪饰是所用花簪中极具特色的类别。该文关注这一具有时代和地域特色的女性妆扮现象,并结合清代遗存的相关图像及文献资料,对其流行地域、样式进行归纳梳理。发现清代茉莉簪饰的传播是沿着先由岭南至江南,清末再到北方的发展路径。受气候环境、地域文化等多因素影响,茉莉簪饰的使用呈现出极强的地域特色,各地区在簪戴方式、搭配方式上也呈现出差异性;最后受清代中心城市的时尚辐射力影响,以茉莉簪饰首一度成为极具时代特色的头饰妆扮,在多阶层、多民族中传播流行。
唐代文献中“新样”的程式探析
张盟异;王乐;作为唐代纺织品纹样之一,“新样”多见于唐代正史和唐诗等文献,这些文献提供了许多可研究的信息。文章选择相关正史和唐诗为研究基础,对“新样”的创制时间地点、应用载体和表现技法进行分析,并结合唐代实物总结出其艺术特征,探析其流行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新样”有可能在7世纪下半叶至8世纪初于益州创制,被广泛用于锦、罗、绫、绢等丝织品上,主要表现技法是织造和刺绣。“新样”的题材以中国特色花鸟为主,花鸟造型生动写实,组织形式灵动自然,在浑厚庄重的大唐气派里,透出了轻快活泼的情调。织绣技艺的发展、社会风气的影响和时尚审美的追求促成了“新样”在唐后期的流行。
随方制象——西南地区民族服饰上的十字见方纹样设计
杭大川;西南地区民族服饰上的许多纹样组合方方正正,以模件化的方式排列,并围绕着特定角度(45度与90度)进行变化。这类纹样使用已久,族中妇女根据传承下来的程序进行制作,并加入创新。见方纹样与古时人们立杆测影得出的方位投影十分相似,以视觉化呈现向后人传达古老的时空观,如今虽已不能肯定地发掘其背后的深意,人们却仍可以从这些布片中看出制衣者是如何理解空间,以及如何对复合纹样与正负形进行处理的。
存续与升维:江南文化语境下现代村落景观的叙事逻辑转向
刘晓东;伴随江南文化语境的时代变迁和对现代村落景观内容的新诉求,江南现代村落景观在叙事结构层面实现了逻辑转向。该文基于叙事理论视角,聚焦江南现代村落景观叙事机制的新特征,对文化审美语境下文化元素具象化和立体叙事视角下景观节点呈现方式展开新思考。研究表明,在新时代多元因素影响下,文化多样性和表意性取代了传统村落景观在叙事表征中的单一性和概念性,其叙事方式向整体性、内涵性和立体化转化,呈现出更强的系统性与立体性。
[下载次数: 50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23 ] HTML PDF 引用本文
上海里弄过街楼非正规营造与通道空间研究
吴文治;陆佳顺;近代上海里弄的底层通道在长时间的演变过程中,诞生了“通道房屋”这种十分普遍的非正规营造方式,“通道居民”便以此为家为业。通道居民改变了里弄通道原初的交通功能,赋予了其多样化的空间利用方式和复杂的日常生活性。本文从微观视角出发,综合近代文献档案检索和实地遗存考察的研究方法,以上海中心城区6个历史文化风貌区为调研对象,统计绘制里弄过街楼的分布地图,指出里弄过街楼对于底层通道的利用方式具有区域差异性,这是由城市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阶层分化和生活惯习导致的。该文以里弄过街楼底层通道空间为研究对象,主要围绕流动和固定的摊贩、居住的合理性与非法性、空间的公共与私密以及生活的矛盾和冲突四个方面展开。研究结果显示,里弄过街楼底层通道空间,是在混乱中生成的新秩序。近代上海人口数激增造成的房荒是里弄过街楼通道房屋产生的大背景,通道居民是上海里弄日常生活文化和市井文化最生动的写照和集中反映,这里也孕育着上海的市井文化与城市基因。随着城市更新的不断推进,里弄历经多轮旧改,数量急剧减少,上海正在逐步丧失这种带有历史印记的自组织空间与原生文化。
江南文化视域中的上海设计现代性
沈唯;江南文化视域中的上海设计现代性研究是通过探讨江南文化与上海设计的关系,以其现代性的产生与发展为聚焦点研究上海设计,主要采用纵向性研究、横向性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三个方面进行阐释:第一,江南文化与上海设计的现代性;第二,海派文化与上海设计的理性现代性;第三,海派文化与上海设计的现代审美。上海设计现代性植根于江南文化土壤,吸收西方近现代设计文化养料,在都市化的空间场与时间流中呈现科学理性、实践理性与人文理性等特征,在审美上呈现出清隽、超拔、现代、雅化、精致的意蕴。这是当今上海设计进一步开拓创新、服务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内在特质,也是上海设计的文化内涵。
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对高等教育产生影响的关键特质刍议
裴群羽;李春英;陆虹;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以高校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为切入点,重点对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进行分析。结果提示,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具有对高等教育发生影响的关键特质,这些特质也是高校在实现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实现跃升的思想方法和实践方向。
智媒体时代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探析
李焱;信息和技术新生态带动媒介传播变革,推动人类社会进入智媒体时代。智媒体为大学生展现自我和相互交流提供了全新空间,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平台资源。如何在智媒体时代铸牢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了重要的研究课题。依托智媒体,铸牢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在组织领导、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历史记忆守护、民族团结建设等方面予以优化推进。
Web3.0技术赋能高校育人变革的适用逻辑与推进策略
黄铭心;基于区块链等分布式技术的Web3.0以其“开放、安全、共建、共享”的特性将打造互联网的全新生态。从技术逻辑和现实逻辑的视角看,Web3.0技术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在高效交互、创新激励、安全保障等方面能够突破现有技术应用于高校育人场域的局限。经客观审视,发现未来智能技术赋能高校育人变革仍存在高校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教育数字化基础建设资源的有效供给不足、技术发展与技术赋能耦合面临双重境况等制约因素。高校应主动利用新一代互联网技术革命带来的优势,加强智能技术赋能高校育人的顶层设计、夯实教育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基础建设、推动协同育人机制共建共享的嬗变升级、增强智能技术嵌入下的价值引领与认同、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动态平衡与良性互动,从顶层设计、基础建设、协同机制、价值引领、安全保障等方面着力变革,全面推进高校育人的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新视野·新影像”——中国民族学学会影视人类学分会第十三届年会学术综述
陈坚;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下,为推进我国影视人类学学科建设与跨学科实践,加强学术研究与社会发展需求的融合,中国民族学学会和东华大学以“新时代·新视野·新影像”为主题,联合举办了中国民族学学会影视人类学分会第十三届年会。此次年会从“面向未来”的视角出发,分“新时代影视人类学的学科理论建设”“影视人类学的新视野”“影视人类学的新实践与新影像”“纪念中国影视人类学的卓越前辈”四个板块展开了多学科、多维度、多形态的学术探讨和交流。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教师、影视人类学分会常务理事陈坚基于社会发展需求和影像志研究的未来学术研究的可能性,提出“服饰人类学”的学科研究方向,并指出服饰影像志研究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