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benqimuci xinwengonggao jingxuanzhuanti guokanliulan wangluoshoufa beiyinpaihang xiazaipaihang liulanpaihang caozuorukou wenbenneirong xiazaizhongxin lianjiezhongxin fangwenliangtongji papernavigation benqimucitupian wangluoshoufatupian beiyinpaihangtupian xiazaipaihangtupian liulanpaihangtupian xinwengonggaosimple xiazaizhongxinsimple lianjiezhongxinsimple jingxuanzhuantisimple

期刊简介

期刊名称: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创办日期: 2001年

主管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 东华大学

刊期: 季刊

国内统一刊号(CN): 31-1848/C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9-9034

 

网站访问量

总访问量: 82,596
2025年02期
马克思主义研究

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徐立波;胡盼盼;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理论,想要在中国被熟知就必须扎根中国大地,使其运用于中国实际。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既是我国新文化运动和俄国十月革命推动的结果,也是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的需要。这些报刊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译名、思想名称及理论,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话语资源和动力,同时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农实践的结合。探讨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内容、特点与路径问题,不仅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也对当前党报、党刊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25 年 02 期 v.25 ; 202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的初步建构研究”(项目编号:21CDJ015)的阶段性成果
[下载次数: 61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2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数字帝国主义:内涵、实质、危害和遏制

操奇;孟子硕;

当代垄断资本主义以全球数字化浪潮为契机,与数字网络技术结合形成了数字帝国主义,并以数字自由主义的名义在全球进行扩张,企图在全球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实施垄断与霸权。数字帝国主义的实质是以数字霸权为内核的虚假利益均等、以数字殖民为目的的虚假信息自由、以西方政治正确为标准的虚假网络民主。主要危害表现为加大国际社会数字发展鸿沟、破坏他国政治稳定、威胁各民族国家的文化主权。为消除数字帝国主义必须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对数字帝国主义进行理性批判,提出科学对策,使数字网络技术朝着为多数人谋福利的目标前进。

2025 年 02 期 v.25 ; 202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结构优化研究”(项目编号:20BKS133)
[下载次数: 430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9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数字时代人民主体性的理论创新和中国实践

李晓燕;

当今世界的数字技术加速变革强化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在“两个结合”原则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因此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理论和实践优势。一方面,始终以维护人民的主体性地位为目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数字技术时代焕发出持续创新的动力。另一方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向世界贡献了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内在统一的发展经验,为如何在数字时代的发展中有效实现人民的主体性地位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在国际舞台上,中国以人民主体性为基础实现的数字技术进步能够在市场推广和文化传播领域获得高度认可,不仅稳步提升了大国竞争中的软实力,更是对坚持文明交流互鉴原则符合历史前进方向的有力证明。

2025 年 02 期 v.25 ; 202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后疫情时代的多边主义与世界秩序研究”(项目编号:21BGJ067)
[下载次数: 23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1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新的文化使命”视域下青年亚文化的辩证审视与建构路径

许庶;经纶;

青年是新时代更好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的先锋力量。青年亚文化的生动演绎涵养青年批判反思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及实践建构能力。然而,青年亚文化在对青年担负“新的文化使命”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与主流文化脱嵌的趋势,其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三方面:激化部分青年在价值虚无中弱化推动文化繁荣的主体责任、在符号狂欢中偏离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方向、在生活极化中违反建设文化强国的行为规范。对此,需要引领青年亚文化强化推动文化繁荣的主体担当、匡正传承中华文明的方法遵循、锤炼建设文化强国的实践本领。

2025 年 02 期 v.25 ; 安徽省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历史主动精神涵养青年亚文化研究”(项目编号:2023AH050226); 安徽省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和思想政治能力提升计划思政课重大课题研究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融入思政课教学研究”(项目编号:sztsjh-2024-11-06); 2024年安徽财经大学科学研究项目“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青年亚文化健康发展研究”(项目编号:ACKYC24035)
[下载次数: 66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3 ] HTML PDF 引用本文
中华服饰文化

文化因子层次模型下宋代褙子设计特征提取与现代应用

张成义;林佳慧;孙银银;

褙子是宋代女性的典型服饰之一,其设计元素受到社会经济及文化的影响,同时还影响传统服饰的创新研究。该研究以文化因子层次模型为基础,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宋代褙子设计特征评价体系,通过文献研究和图像分析梳理宋代褙子的形制、纹样、色彩、材料等设计元素,提取关键文化因子,构建文化因子层次模型,探讨其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应用路径,使现代服饰在尊重传统美学的基础上满足现代审美需求,以推动传统文化设计因素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2025 年 02 期 v.25 ; 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清明上河图里的北宋服饰文化及设计研究”(项目编号:21BG103)
[下载次数: 39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6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大衫、霞帔源流考

苏文灏;

该文聚焦宋、明之时贵族女性特色冠服名目——大衫、霞帔,以宋过往历代舆服制度中未见大衫、霞帔为切入点,以先秦以降汉族女性服饰特质与大衫、霞帔的分野为问题导向,围绕大衫、霞帔的源头、融入及演变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厘清大衫、霞帔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贵族女性衣饰体系重要一环的原因及历程。研究表明,大衫、霞帔原型应来自以古代波斯为代表的西亚地区,随文化交流渐入中土,并发展成汉族女性习尚服饰;隋至宋间,受多次政治制度干预,宫廷部分周礼冠服制度被弱化或摒弃,因统治阶级的审美喜好,大衫、霞帔被逐步纳入冠服体系,至有明一代已然成为后妃、命妇重要冠服。

2025 年 02 期 v.25 ; 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宋代服饰形制文化研究”(项目编号:19BG105)
[下载次数: 79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2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凤凰东南飞:海上丝路之东南亚蜡染(Batik)凤凰图案特征研究

袁燕;徐骏;郭紫怡;

东南亚蜡染上的凤凰图案是中国凤文化在海外的延伸,在视觉上呈现出多样性特征。通过分类梳理东南亚蜡染凤凰图案的视觉造型特征,及因人群使用而产生的各式凤凰图案的视觉特征,深入探讨其中国明清时期程式化凤凰原型特征和多元文化杂糅融合特征,并解析图案背后各阶段的传播和认同——海外华人自我认同和传播,在地化各阶层认同,主动认同并将其融入本民族文化。

2025 年 02 期 v.25 ; 202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海丝沿线中国吉祥图像的传播和认同研究”(项目编号:23BG117)阶段性成果
[下载次数: 68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5 ] HTML PDF 引用本文

闽东畲族银饰造型、工艺与纹饰研究

田合伟;姜怡然;

闽东畲族银饰是畲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畲族人民智慧与审美的象征。在文化加速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以闽东畲族银饰造型、工艺与纹饰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田野调查、对比分析与访谈等,对闽东畲族银饰的起源发展、造型工艺及其纹饰内涵展开研究,探索闽东畲族银饰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载体在族源历史、宗教信仰、礼俗制度及社会生活中的多重意义。畲族银饰以其独特的符号体系传递着对图腾的崇拜、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美好愿景的追求,其精美多样的造型工艺也在畲族文化传承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对闽东畲族银饰文化的研究,提升少数民族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群体认知和情感共识,也为国潮时尚产业和现代银饰创新设计提供新的思考路径。

2025 年 02 期 v.25 ; 2024年度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闽东北畲族银饰文化和社会功能研究”(项目编号:FJ2024B165)
[下载次数: 48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3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冷门绝学研究

吐鲁番洋海复合弓的技术演进

张中原;仪德刚;

新疆洋海墓地出土的97件复合弓为研究古代弓箭技术史提供了重要线索。本研究通过基础观察、三维重建及类型学分析,完善了洋海复合弓的分类体系,纠正了对样本ⅠM57∶3与ⅠM185∶3的误判,将其归为层压型复合弓残段,并揭示了样本表面的规则划痕、胶痕和极端弯曲等工艺特征,表明洋海弓匠已掌握精细化粘贴与切削技术。新增的ⅢM44系列残段呈现了洋海晚期层压复合弓的结构特征,与87M∶152的结构对应关系,反映了洋海复合弓从小型材料多段集束拼接向中型材料整体层压的技术转变。本研究构建的3式13子型分类框架显示了洋海复合弓的技术演进情况,即Ⅰ式复合弓以一曲、多曲的不对称弓体为特征,采用筋—木—角,以大型材料组成层压结构,说明洋海早期处于复合弓的工艺探索阶段;Ⅱ式发展为五曲∑状弓体,融合层压与四向围合工艺,复杂的结构标志洋海进入复合弓技术的鼎盛阶段;Ⅲ式回归对称反曲设计,弓臂部位整合了角片,材料的集约和储能效率的提升说明洋海复合弓进入成熟化阶段。研究表明,青铜箭镞的普及可能导致整箭配重激增,复合弓技术则通过结构优化与反曲设计显著提升了弹性储能,满足了适配重箭的需求。洋海复合弓多元的技术生态印证了技术演进的非线性特征,其集束与层压相结合的工艺与多段、多曲的反曲形态兼具本土适应性与丝绸之路技术交融的特质,为探究欧亚复合弓技术起源、传播及文化互动提供了新线索。

2025 年 02 期 v.25 ; 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和国别史等研究专项项目“‘丝绸之路’沿线传统弓箭文化的分类整理与技术传承”(项目编号:19VJX143); 2021年度内蒙古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洋海墓地出土角弓研究”(项目编号:CXJJB21024)
[下载次数: 30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5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明代浑仪纹饰初探

蒋璇;张楠;

现陈列于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博物馆的明代青铜浑仪,不仅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的重要物质遗存,亦是展现古代青铜铸造工艺与纹饰艺术的珍贵文物。在以往的研究中,明代传世浑仪的纹饰并未得到古代天文学或古代纹饰研究者的关注。一方面,因缺乏相关纹饰信息,使得明代浑仪的文物档案不甚完整;另一方面,中国古代纹饰的辑录与研究也因此存有缺环。故而,对明代浑仪纹饰的系统采集与辨析,既能拓展和丰富浑仪研究的视角,完善其文物档案,又能为中国古代传统纹饰的讨论提供新的素材。此外,通过纹饰研究,或可为探讨明浑仪仿制原型的具体情况提供新的线索。

2025 年 02 期 v.25 ; 201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冷门“绝学”和国别史等研究专项“中国古天文仪象文献整理、校注与研究”(项目编号:19VJX027)
[下载次数: 21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评价:价值、困境与进路

石芳华;徐群杰;闫露;

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强国建设目标,高校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是高校深化党的全面领导、推动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任务,是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高校党建与事业发展融合长期存在“两张皮”的问题,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促进二者融合的有效评价机制。在此背景下,高校必须健全完善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目标、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和实施方案等。应强化理论与实践研究,引导党建与事业发展实现真正有效的深度融合,切实提高高校党建质量,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校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5 年 02 期 v.25 ; 2023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上海地方高校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的评价研究”(项目编号:Z2022-1032022)阶段研究成果
[下载次数: 77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33 ] HTML PDF 引用本文

人工智能赋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技术路径、现实挑战、政策空间

王金羽;王瑜琪;

人工智能塑造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多重技术路径。在教学实践层面,智能辅助教学实现精准学情分析与个性化教学设计,推动教师角色从知识传授者向学习引导者转型;在学习支持层面,通过自适应推荐系统和多模态资源库,构建起个性化深度学习空间;在场域拓展层面,结合虚拟现实技术打破物理课堂边界,构建虚实融合的教育场域。但技术赋能也衍生出三重结构性现实挑战:智能工具泛在化应用解构传统导学关系;算法决策机制易导致学生认知趋同与思维惰性;虚拟场域扩张弱化现实场域功能。研究建议,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秉持技术向善原则,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培训、建设新型学术共同体,破“五唯”和立新标相结合、优化评价模式,突破传统教育时空边界,构建培养新范式,进一步拓宽人工智能赋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政策空间,从而实现人工智能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深度适配,最终形成技术赋能与教育本质相统一的新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范式。

2025 年 02 期 v.25 ; 2024—2025年度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课题“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下载次数: 98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8 ] HTML PDF 引用本文

东华大学历史变迁中的高校爱国主义精神特质与文化基因探析

王宇;

作为历史实践的结晶,我国大学精神生发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的高等教育实践的历史逻辑中,凝练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办学理论中,其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更是我国大学精神特质的重要源泉之一。东华大学的家国情怀体现在其大学精神中独具东华特色的精神气质上,在历史中传承与发展,在“东华人”的文化基因上打下深深烙印,成为变中不变的精神传统。在新的历史发展期,提取、凝练东华大学的爱国主义精神特质对于持续推动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2025 年 02 期 v.25 ;
[下载次数: 20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8 ] HTML PDF 引用本文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投稿须知

<正>《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东华大学主办的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设有“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华服饰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设计艺术研究”等特色栏目和重点栏目。为确保刊物质量,提高办刊效率,根据国家标准和本刊编排规则,特制定本须知。一、来稿要求(一)来稿内容要求来稿必须具有创新性、前瞻性、学术性、规范性和可读性,且不涉及保密问题。来稿应未在其他刊物或论文集上正式发表过,且不存在一稿多投和抄袭现象。

2025 年 02 期 v.25 ;
[下载次数: 20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27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本期统计数据 more>>

友情链接

栏目下载中心

栏目相关规范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
检 索 高级检索